民諺云:“未有羊城,先有光孝”。
廣州光孝寺位于廣州市光孝路109號,是嶺南歷史最為悠久,影響最為深廣,規模最為宏大的寺院。寺址本是西漢南越王趙佗玄孫趙建德的府第。三國時,吳國騎都尉、易學家虞翻被流放南海,居此講學,時人稱為“虞苑”。因苑中多植苛子樹,又稱“苛林”。東晉隆安年間(397—401年),譯佛教重要論典《舍利弗阿毘曇》的罽賓國(今克什米爾)高僧曇摩耶舍在此創建佛殿,名王苑朝延寺,俗稱王園寺。劉宋元嘉十二年(435年),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于此建立戒壇和毗盧殿,又稱為制止寺。求那跋陀羅不僅是翻譯了《雜阿含經》、《勝鬘經》、《楞伽經》等重要佛經的著名譯經家,也是中土禪宗建立的重要禪師,其翻譯的《楞伽經》為禪宗的宗經之一。梁天監元年(502年),天竺神僧智藥三藏飛錫廣州,從釋迦牟尼佛證道處帶來一株菩提樹苗,植于寺內。大通元年(527年)九月,禪宗西天第二十八祖、中土初祖菩提達摩西來中土,曾駐錫寺內。陳武帝天嘉三年(562年),中國佛教史中的三大譯經家之一真諦三藏南下廣州在寺內譯經,譯出了《攝大乘論》、《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大乘唯識論》、《俱舍論偈》等重要論典,推動了中國南北朝時代攝論宗和俱舍宗的成立。
唐貞觀十九年(645年)改寺名為乾明法性寺。儀鳳元年(676年),以行者身份接禪宗五祖弘忍心法的六祖慧能來到法性寺,因風幡妙論打動大眾,受住持印宗法師之請,出示傳承禪宗衣缽。于是,六祖大師在寺內菩提樹下落髪、受戒,并登壇說法,開演頓悟法門。唐神龍元年(705),中印度高僧般剌蜜帝在寺內譯出《楞嚴經》,成為當今漢傳佛教早晚功課必誦經典。唐代譯經家義凈三藏和唐密大師金剛智、不空三藏,以及東渡日本的鑒真大師等都曾在本寺過往存化。
宋朝初期,朝廷詔改寺名為乾明禪院,復改為崇寧萬壽禪寺、天寧萬壽禪寺、報恩廣孝禪寺。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改稱報恩光孝禪寺,易“苛林”為“訶林”。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師曾于寺內講授《四十二章經》。明朝成化十八年(1482年),朝廷敕賜“光孝禪寺”匾額。明末崇禎十四年(1641年),曹洞宗大德、海云寺派創立者天然函昰禪師受請住持本寺,他廣集資金,重修殿宇,并以佛教的慈悲喜舍和儒家的忠孝廉節教誨門徒,因此宗風大振,法音遠播。
清軍南下,炮轟廣州城,光孝寺遭到嚴重破壞。順治、康熙年間,殿堂有所修建。清末至民國期間,光孝寺長期被文化教育部門和軍政等機關占用,殿堂建筑遭到破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府對光孝寺的發展非常重視。1961年,光孝寺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3月5日,國務院批準恢復光孝寺為宗教活動場所,對外開放。1987年1月1日,僧眾進駐光孝寺,從此祖燈得以延續,四眾有所皈依。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本煥老和尚和新成老和尚先后住持本寺,率領全寺僧眾修建殿宇、重塑圣像、建章立制、中興道場?,F任方丈明生大和尚,在兩位老和尚大力建設與發展的基礎上,率兩序大眾,積極推動本寺的道風、文化建設,推進寺院的總體規劃與興建。
光孝寺歷史上祖師輩出,八宗并弘,是著名的禪宗祖庭和譯經道場,也是文人雅士吟詠、揮灑丹青的好地方。因此,光孝寺在中國佛教史和中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嶺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都有深遠的影響。
光孝寺存有很多歷史文物古跡,如始建于東晉的大雄寶殿,南朝達摩開鑿的洗缽泉,唐惠能六祖的瘞髪塔,密乘的陀羅尼石經幢,南漢鋳造的千佛鐵塔,宋時修建的伽藍殿、六祖殿,以及碑刻、佛像、菩提樹等。整個寺院氣勢恢宏,殿宇廣大莊嚴,不愧為我國建筑藝術之瑰寶。這些文物古跡,對于研究中國建筑史、佛教史、文化史乃至中外文化交流史,都具有相當高的價值。
二、殿堂、風景、文物介紹
大門
大門一座三開間,也稱山門、三門。因寺院多居山林之間,故有山門之說。而三門則象征智慧、慈悲、方便三解脫門,或信、解、行三者。原大門由宋代住持子超所建,明清時期續有維修。據史載,原光孝寺方圓幾里,有騎馬燒香的傳說。隨著歷史的變遷,大門曾遭破壞?,F在的大門為1990年重建,門上所懸“光孝寺”巨匾系原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所書。門后懸掛的“訶林”二字匾額,乃明萬歷翰林宮坊高明區大相手筆。兩只威猛的大石獅雄踞山門兩側,山門兩邊供奉的金剛力士目光炯炯、正氣凝然,為寺院顯增添了莊嚴肅穆的氣氛。
天王殿
此殿五開間,原來是三門金剛殿,后作為儀們。由宋代住持子超所建,明清時期續有維修。清乾隆年間稱為儀們金剛殿,現作天王殿,中間供奉的是彌勒菩薩,兩旁供奉的是四大天王,背面對著大雄寶殿方向供奉的是護法的韋陀菩薩。
鐘鼓樓
鐘樓、鼓樓各一座,在大雄寶殿前面左右兩側。宋朝時由住持僧空山所建,明朝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重修,后被毀為平地。1990年考古發現了兩樓遺基,并在原址重建了現在這兩座仿日本唐招提寺風格的鐘鼓樓。鐘樓一樓供奉地藏菩薩,二樓懸鐘一口;鼓樓一樓供奉伽藍菩薩,二樓置鼓一張。
大雄寶殿
因大雄為佛之徳號,故寺院供奉佛陀尊像之殿堂稱大雄寶殿,殿內是僧眾早晚念誦功課和舉行大型法會的場所。光孝寺大雄寶殿原為五開間,最初由罽賓國高僧曇摩耶舍于東晉隆安五年(401年)創建,歷代均有維修?,F存大殿是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改建擴修,面寬由五開間改為七開間共36米,進深六開間25.4米,占地1104平方米。大殿飛檐平緩深遠,有四米長,殿前石庭平靜寬展,兩側白石寶塔高矗,比以前更加壯麗。殿門上方懸掛的是明憲宗頒賜的“敕賜光孝襌寺”匾額。原來大殿供奉的是三尊大佛:中間釋迦文佛,東側彌勒尊佛,西側阿彌陀佛?,F在殿內供奉華嚴三圣(釋迦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迦葉、阿難尊者等尊像,1989年豎立。尊像青銅鑄塑,外貼金箔,栩栩如生,極為莊嚴。2003年,距離順治年間大修近400年后,大雄寶殿再次落架大修。雖經幾次維修,但整座殿宇仍保持著唐宋時期的建筑風格,其造型之雄偉與氣度之雍容為嶺南建筑所罕見。
泰佛殿(伽藍殿)
在大雄寶殿東側,三開間,原來是伽藍殿,創建時間未詳。明朝天順五年(1461年)住持僧道遂修飾伽藍像。弘治七年(1494年)住持僧定俊、戒欽募緣重修。嘉靖、隆慶年間曾廢為書舍。天啟七年(1627年)僧通炯等贖回作為禪堂。清朝乾隆年間復為伽藍殿?,F在殿內供奉的是泰國教育部副部長與副僧王贈送的佛像,因此稱為泰佛殿。此殿是光孝寺得以恢復開放的因緣,更是中泰兩國佛教友好往來的見證。
吉祥殿(臥佛殿)
在大雄寶殿西側,三開間,舊稱五祖殿,創建時間未詳。明朝天順五年(1461年)住持僧道遂重修。弘治七年(1494年)住持僧定俊同宰官陶魯再修。殿內供奉禪宗初祖達摩至五祖弘忍像,故稱五祖殿。此殿也曾廢為書舍,僧超逸、通炯贖回,作為接待十方的大寮。后來,善士曾繼茂捐貲重裝五祖像,恢復為五祖殿。后被毀為平地,1992年,依照原伽藍殿重建?,F在,殿內供奉的是呈吉祥臥玉佛像,故稱吉祥殿。
訶子樹
因三國時期虞翻謫居此寺(時為王園)時,園內遍植苛子樹,時人稱為苛林。劉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求那跋陀羅三藏駐錫該寺,指苛子樹謂眾曰:“此西方訶梨勒果之林也?!痹X黎勒,果實可入藥,樹似木槿,花白,子形如橄欖,產于印度南海諸島,是佛陀時代僧團中經常用到的藥物。后來,此樹越來越少??滴跄觊g曾有詩嘆曰:“菩提有古樹,訶子久無香?!彼聝痊F僅存此一株,真可謂千古遺珍。據《光孝寺志》記載,訶子性溫而澀,治冷氣喉痹。以其根蘸水,去咸堿。相傳汲訶泉,煎訶子,和以甘草,色若新茶,飲者須髪轉黑。訶泉即訶井,古時在寺南廊外僧舍內,現在柯子樹二十米處,即菩提樹旁有存古井一口。
菩提樹
梁天監元年(502年),天竺高僧智藥三藏到達廣州,從釋迦牟尼佛成道處帶來一株菩提樹苗,植于寺內,為中國有記載以來最早移植的菩提樹。智藥三藏并預言:吾過后170年,當有肉身菩薩于此樹下開演上乘法門,度無量眾。唐儀鳳元年(676年),六祖慧能果然于此樹下受戒說法,悉應前記。宋代,“光孝菩提”為羊城八景之一。
瘞髪塔
瘞髪塔,又名六祖髪塔。塔以石為基礎,磚灰沙結構,八角型,7層,高7.8米,每層有佛龕。禪宗六祖惠能得黃梅五祖印證,密傳衣法,南歸隱遁于四會、懷集二縣間。過了十余年,六祖到廣州法性寺(即光孝寺),遇二僧論風幡之動,“一曰風動,一曰幡動”?;菽軈s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碑敃r法性寺住持印宗法師聞其出言不凡,知為接黃梅五祖心法之人,遂請其顯現衣缽,并召集國內十大律師,于翌年(667年)農歷正月十五日在菩提樹下為其剃度受戒。為了紀念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出家剃度因緣,住持僧法才募款建瘞髪塔于此,同年四月初八落成。
六祖殿
在大殿東北,五開間。為紀念六祖慧能大師與光孝寺的殊勝因緣,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1008年)檀越郭重華捐建六祖殿,扁曰“祖堂”。南宋咸淳五年(1269年),六祖殿被焚毀,住持僧祖中募捐重建。后人又在殿外修建拜亭。此殿明清時期都有修建,2004年落架大修?,F在,六祖殿供奉的是六祖大師真身的等身銅像。
洗缽泉
洗缽泉,又稱達摩井。菩提達摩乃南天竺香至國國王第三子,從般若多羅學道,四十年之后受衣缽,為禪宗西天第二十八祖、中土初祖。梁武帝普通元年,師泛海至廣州,駐錫本寺弘法,為取清泉,在此開鑿水井一口,用以洗缽,故稱洗缽泉?!豆庑⑺轮尽肪砣o載:“此井鉅深數丈,甃以巨石,味甚甘洌,蓋石泉也,其下時有魚游?!焙髞砩藶榧o念初祖達摩,立達摩畫像碑于水井旁?!豆庑⑺轮尽肪硪辉唬骸八谷蠢?,碧甃絕落浸。皎皎花宮月,冷冷古佛心。一塵飛不到,萬象照幽深。舊有持幡咒,優曇繞寶林?!?/span>
大悲幢
建于唐寶歷二年底(826年),幢高2.19米,八面刻有小楷書《大悲咒》,字跡依稀可辨,有款識二行,其左曰:“同經略副使將仕郎前守辰州都督府醫博士廬江郡何宥則敬為”;其右曰:“亡兄節度隨軍文林郎守康州司馬宥選造”。東面又有款一行:“寶歷二年歲次丙午十二月一日法性寺住持天德兼薄澗寺大德僧欽造書?!睘樗聝痊F存石刻中最早且絕對年代可考者。
西鐵塔
位于大殿后西側,建于南漢大寶六年(963年),比東鐵塔早四年,為南漢王劉鋹的太監龔澄樞與其女弟子鄧氏三十三娘出資鋳造。東西兩塔造型相似,可證東鐵塔是仿照西鐵塔建造的。西鐵塔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因臺風塌屋壓壞四層,現在只剩下三層。原來有塔殿覆蓋在鐵塔之上,稱為西塔殿。
東鐵塔
東鐵塔是內侍太監李托于南漢大寶十年(969年)奉敕監鑄的。此塔從蓮花底座以上為七層方形塔身,其千佛浮雕像與西鐵塔相仿,蓮花底座添鑄盤龍紋飾,全塔高7.333米。此塔原來放置在開元寺(原址在今惠愛西市場,后湮沒),宋端平年間(1234—1236年)移來此地并建塔殿,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修葺,清乾隆二年(1737年)和十三年(1748年)兩次加貼金箔?,F存塔殿經乾隆二年重修,塔上金箔則蕩然無存。
回廊
回廊原來由明代住持僧定俊于弘治七年(1494年)募捐鼎建,是四面銜接環繞的。此回廊既突出了寺院主體建筑的獨立地位,又使周圍的殿堂自然銜接,布局非常合理。清朝順治初年,清兵進入廣州城,截光孝寺北廊為旗舍,后來剩下東、南、西三面回廊?,F在的三面回廊為1992年重建的。
碑刻
寺內藏有多口古代石碑,如唐代儀鳳元年(676年)住持僧法才所撰《瘞髪塔碑記》,宋代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轉運使彭惟節撰《乾明禪院大藏經碑》,明朝憨山德清大師所撰《重修六祖殿碑記》等,都是珍貴的佛教歷史文物。
風幡堂
三間。原來是唐代儀鳳元年(676年)印宗法師為六祖所立,即六祖論風幡義,眾人契悟,遂立風幡堂。宋代住持僧祖榮重建。元代僧德瓘重修。明代萬歷年間僧通煦等又修。清順治年間,天然禪師遷風幡堂于今址,位于東廊外側。
禪堂
禪堂是寺院僧眾集體禪修的堂口。明代天啟年間,沙門通炯、檀越何相國等所建,在原來東廊外毗盧殿后?,F在的禪堂在六祖殿后東側,禪堂內供奉著毗盧遮那佛青銅像,是珍貴的佛教文物。
筆授軒
宋代廣州知府蔣之奇為唐代《楞嚴經》的筆授者相國房融所建。后來因火焚毀,僧祖中重建。明代崇禎年間廢壞。清代天然禪師重建,今不存。擬重新恢復。
譯經臺、洗硯池
宋代廣州知府蔣之奇為唐代參與《楞嚴經》翻譯的相國房融所立,后毀于大火,僧祖中重建。今不存。擬重新恢復。據記載譯經臺旁尚有洗硯池,用于翻譯書寫經典的人們洗滌筆硯之用。
觀音殿
元代僧德瓘所建,后被毀。明代成化年間僧洪戒重建于大殿后,崇禎年間被廢?,F存一尊明代白玉觀音像供奉寺內,寶相莊嚴,非常珍貴。擬恢復與六祖殿相對稱。
戒壇
戒壇是出家僧眾登壇受戒之處。原來在大殿后東北方。南北朝劉宋永初年間,求那跋陀羅三藏法師所建。宋代僧宗順重修。明代先后有住持僧曇謖、僧明啟、沙門通炯等修復戒壇。清乾隆年間還在,“深三進、闊三間”,頭門扁曰“戒壇”,今不存。擬恢復。
藏經閣、法堂
藏經閣是寺院存放佛教經典的處所,一般法堂都設在藏經閣。又稱輪藏閣,宋大中祥符間,賜經一藏。南海牧何延范同僧守榮奏請建此閣供經。也稱賜經樓,三間,久廢,擬定恢復。
蓮池
在東廊外側。原來池內植有蓮花,故稱蓮池,現為錦鯉池。
以上文物古跡,歷史悠久,佛教文化積淀深厚,部分建筑正在籌劃恢復之中。
光孝寺菩提甘露坊
坐落在寺內東北角,建于2006年,整個餐廳融佛家精化和中華傳統文化為一體,處處展現著唯美人文的禪宗特色。以食美、器美、環境美展現素食文化,以信眾就餐布施的全部收入用于發展慈善事業的新平臺。
光孝寺詩書畫院
位于寺內大殿后,于2006年創辦,旨在弘揚佛教書畫藝術,借助藝術手法再現佛教高深的哲學內涵與玄妙的禪學意境。文展館集中了全國著名的書畫藝術家的佛教題材作品,具有強烈的佛教藝術色彩和收藏價值。
真諦視聽圖書館、慈氏圖書館
為紀念真諦三藏法師在光孝寺譯經功德,成立真諦視聽圖書館和慈氏圖書館是為普及佛教文化知識,于2007年創辦,位于寺內東南角。該圖書館匯集專業佛教書籍數萬冊,涵蓋經論、史籍、文學、藝術、學術、音樂諸多方面,門類齊全、內容豐富,書籍可外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