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幕式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妙一法師做第二屆佛教碩博懇談會小結(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黃夏年教授做佛教中國化的歷史經驗與現實途徑座談會學術綜述(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廣東省民族宗教委黨委組成員、省民族宗教研究院院長黃心怡致閉幕辭(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閉幕式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合影留念(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11月15日,為期兩天的2020粵港澳佛教文化交流會落下帷幕,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廣東省佛教協會會長明生法師,廣東省民族宗教委黨委組成員、省民族宗教研究院院長黃心怡、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黃夏年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惟善法師,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原專職副主席林有能,中國佛學院副教授源流法師,上海師范大學候沖教授,廣東省佛教協會辦公室主任妙一法師等出席閉幕式。
本次活動碩果累累,影響巨大,妙一法師在閉幕式上做第二屆佛教碩博懇談會小結,黃夏年教授做佛教中國化的歷史經驗與現實途徑座談會學術綜述。
妙一法師在發言中介紹了佛教碩博法師懇談的緣起以及工作開展情況,他指出,本屆佛教碩博懇談會共有57位法師參與,40位法師提交論文,到會34位,通過線上和網絡連線發表論文的有29位。收到的40篇論文,其中中文撰寫的有18篇,英文撰寫的有14篇,日文撰寫的有8篇,分別涉及到“佛教中國化”“中國佛教史與佛教藝術”“佛教人物與思想”“佛教文獻或文本”“佛教義理與應用”共五個方面的議題。
妙一法師表示,五位評議嘉賓點評認為,法師們遵循了論文的寫作規范,絕大多數論文對某些學術問題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嘗試和推動作用,充分顯示了多年來的學術素養,具有一定代表性。
碩博法師懇談會收到了關于舉辦中文、英文、日文專場;搭建國內國外的中轉平臺,讓大家出的去、回得來;在其他地點舉辦;搭建學術研究的機制,助力佛教高層次人才的培養事業在內的諸多建議。作為碩博法師懇談會的發起人和召集者,妙一法師表示會根據實際情況,提高辦會能力,優化碩博法師的聯誼制度。
黃夏年教授做佛教中國化的歷史經驗與現實途徑座談會學術綜述。黃夏年教授指出,近年來佛教界和學術界已經召開了多次以“宗教中國化”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活動,今天我們召開的這個關于“佛教中國化”的學術研討活動,是在年初發生新冠肺炎疫情之后,由佛教界和學術界聯合召開的第一次“佛教中國化”的研討活動。
黃夏年教授指表示,參加本次會議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社科院、大學和佛學院學術單位的學者,會議收到論文40余篇,分為三個主題進行研討。一是關于“佛教中國化”的討論,學者們討論的問題廣泛,既有從宏觀上看佛教中國化的問題,又有從微觀上看佛教在中國是怎樣發揮具體作用的,還有對宗教中國化在當代起到的作用中與香港澳門的具體一操作問題,從題目上看這些文章都圍繞著佛教中國化的主題,做了不同的詳細論證,使我們對佛教在中國的中國化進程有了進一步的清晰了解,包括佛教界內部的具體操作與制度的 轉型,以及與道教等其它宗教的比較研究等等。
二是禪宗與廣東佛教發展的問題。其中既有廣東佛教與韓國、越南等中外禪宗的研究,以及廣東佛教界內的潮汕地區禪宗的特性,還有禪宗僧人的研究,教派的研究,禪宗經典的研究和禪宗文學的表述等等,內容豐富,令人大開眼界。
三是《壇經》的專門研究,其中有禪宗思想與《壇經》,《壇經》刻本與流傳,《壇經》目錄與編目,以及《壇經》思想與西方文化的比較研究,《壇經》中的醫學等內容。
黃夏年教授表示,本次研討會從多方面反映了當前我國研究“佛教中國化”與禪宗,包括《壇經》的最新進展,對推動了今后的研究將起到重要的作用,也為我國學術界的佛教研究打下了新的基礎。
廣東省民族宗教委黨委組成員、省民族宗教研究院院長黃心怡致閉幕辭。黃心怡在閉幕辭中分享了自己參加第二屆佛教碩博懇談會、佛教中國化的歷史經驗與現實途徑座談會的感受,并提出了“切實深入學習貫徹黨的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把全會精神轉化為推進佛教化的強大動力”、“切實推進佛教學術理論研究,為佛教中國化提供理論支撐和智力支持”、“切實加強人才培養,為佛教事業健康發展和佛教中國化提高人才保障”在內的三點意見。
致辭結束后,主持人寬德法師宣布2020粵港澳佛教文化交流會圓滿閉幕。